讲座回顾 | 国美陈正达教授深度解读:智能时代设计学的未来趋势与职业新机遇
10 月 15 日下午 13:40,一场聚焦智能时代设计学变革的重磅讲座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顺利开展。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科艺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正达教授作为主讲人,结合国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围绕 AI 赋能、可持续设计、用户体验融合三大核心方向,为现场师生剖析设计学未来趋势,解锁产业新机遇与职业新路径。
主讲人:扎根国美育人实践的设计领域领军者
作为浙江省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校创新领军人才,陈正达教授的研究与教学始终与国美 “鼎力国之大者,铸造有为之学” 的理念深度契合。他身兼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书画专委会主任等职务,在设计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在教学成果上,他主持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参与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 1 项,其主导的课程建设也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 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 1 项、省级一流课程 2 项,参与省级一流课程 2 项,这些成果与国美 “培优筑基、跃升提质、孵化布局” 的人才培养策略紧密相连,为设计学人才培育提供了优质范本。
学术研究领域,陈正达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1 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 2 项,在核心期刊与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视觉治愈》《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设计再出发 —— 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等著作,其研究方向与国美 “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 的学术发展策略高度契合,为设计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讲座核心:三大维度拆解智能时代设计学变革
本次讲座紧扣智能时代背景,结合国美设计人才培养实践,从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深度解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引:
维度一:AI 赋能设计创新,探索 “科技 + 艺术” 协同路径
陈正达教授指出,AI 不仅是设计工具的升级,更是推动 “艺术智性” 觉醒的关键力量。他结合国美 “科艺融合” 研究实践,提出 “AI(人工智能)与 AI(艺术智性)需协同进化” 的观点 —— 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设计创新既要借助 AI 模拟、拓展人类思维,提升创作效率,更要以艺术智性激发感性解放与诗性表达,避免陷入 “技术依赖”。
他以国美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的 “艺术 IP 创意设计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光色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为例,说明国美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 AI 技术应用的同时,坚守设计的人文内核,实现 “科技为表、艺术为里” 的创新路径。
维度二:可持续与社会导向设计,践行 “扎根中国大地” 的设计使命
围绕国美 “以乡土为学院” 的育人理念,陈正达教授强调,智能时代的设计需更具社会责任感,从 “解决单一问题” 转向 “回应系统议题”。他剖析了设计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 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还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设计都应成为连接 “国家议题” 与 “个体需求” 的桥梁。
他提到,国美通过 “上山下乡社会实践” 国家级一流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乡土,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村落调研与改造、传统工艺活化等实践中,这种 “在劳作中积累创作经验” 的模式,正是国美培养 “有为之学” 的生动体现,也为可持续设计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维度三:用户体验无缝融合,回归 “以人民为中心” 的设计本质
“设计的核心始终是‘人’”,陈正达教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指出,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设计,需打破场景边界,实现 “身心贯通” 的无缝服务 —— 从日常用品的人性化设计,到数字产品的情感化交互,都应围绕 “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
他以国美设计学科的 “视觉治愈” 研究、“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 实践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设计回应人们对健康、幸福的需求,让设计从 “功能满足” 升级为 “情感关怀”,这与国美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一脉相承,也为用户体验设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与职业:解锁设计领域新机遇与新路径
讲座最后,陈正达教授结合当前产业变革趋势,为在场观众梳理了设计领域的发展机遇与职业新方向。他提到,随着设计 “格局扩大、交叉性提高、社会性增强、与科技融合加速”,未来将涌现出 “AI 设计协作师”“可持续设计顾问”“跨场景体验设计师” 等新兴职业。
他鼓励从业者与学习者以 “开放思维” 拥抱变化,既要掌握课程体系中强调的 “多维设计策略”“科学研究方法”,也要培养 “跨领域合作能力”,才能在智能时代的设计浪潮中立足。
此次讲座不仅是对设计学未来趋势的深度剖析,更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一次生动呈现,对艺术设计学院未来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新思路,更好的为设计领域输送更多兼具人文素养、科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图片来源:宋佳音、金嘉缘